從《選戰風雲》看選舉的戲劇效果

作者:

分類:

刊於2012-02-25 明報 |副刊世紀| 世紀

編按:美國電影《選戰風雲》(The Ides of March)快將落幕,香港版本的「選戰風雲」則日日新鮮。日前,有青年在特首參選人的家門前拉起橫額,並以「剝花生(等睇戲)」行動表達出市民在普選落實前的無奈。今天,本地社運青年郭永健以《選戰風雲》為例,察看各種選舉運動中的現象,綜觀台灣大選與香港特首選舉的一些細節……

「我不是基督徒,也不是穆斯林,我唯一相信的是美國憲法。」在《選戰風雲》中,民主黨總統初選候選人莫里斯如是說。每一場選舉總是伴美麗的言辭。在月前的台灣選舉中,民進黨的蔡英文便說: 「人民的期待,我不會忘記。」雖然香港特首選舉仍是小圈子,但我們仍有唐英年高呼「明天在你我」,以及梁振英「齊心一意撐香港」等普通平凡的選舉口號。

除了華麗的辭藻外,現代的選舉運作講究的更是龐大的財政資源、強大的公關宣傳、全面的選舉團隊,否則即便你妙筆生花、口若懸河,亦無人能聽得見你的主張。在以選舉文宣俘虜選民歡心背後,勝出一場選舉更需要與大眾媒體良好的關係、地方的人物的支持,以至狠絕的手段。

參選人需要「操盤手」嗎

當一場選舉是要面對為數百萬以上的群眾時,政治人物的形象並不在於其人本身的模樣,而在於經媒體詮譯後的形象。媒體以其立場取向,加上新聞價值的考量下,經過選擇與重組,把客觀真實再現於媒體。

《選戰風雲》中的史蒂芬擅於與傳媒打交道,電影開始便描寫他如何與記者把酒言歡之際,又能把有利於自己選舉陣營的消息透露予傳媒,讓報章作出正面的報道。同時,他亦會緊盯大眾媒體,以及網絡上知名博客的評論,並即時作出反應,為求呈現候選人正面的印象。

在現實中,馬英九的選舉執行總幹事,即台灣簡稱為「操盤手」的金溥聰同樣精於此道。金溥聰曾任教政治大學新聞系,專注於「媒體及選舉行為」,曾發表《新聞媒體在總統選舉中的議題設定功能》、《政治競選廣告管理制度之研究》報告。金溥聰把選舉和傳媒兩者結合在一塊,活用新聞傳播理論,利用傳媒打贏未來的選戰。

當然,資深的政治記者亦不會是省油的燈,任由政治化妝師(SpinDoctor)擺佈。在《選戰風雲》中的Ida 在平日與主角史蒂芬保持良好的朋友關係,可是當史蒂芬陷入投向敵方陣營的醜聞,Ida 隨即從平日談天說地的朋友變為咄咄逼人的記者,要求史蒂芬承認其陣營處於劣勢的消息。愈高層次的選舉,所牽涉的利益愈大、公眾所關注的程度愈高,政治人物與傳媒的矛盾張力豈不是更為突出?去年12 月,梁振英由星島集團的非執行董事最後成為星島集團記者「大聲追訪」,並以「一鋪清袋」來形容其事業。梁振英不點名狠批該傳媒後,星島新聞集團主席何國柱高調召開記者會反擊,並以「裝隻飛機翼,噴射機飛呀?」來奚落其事業。當中政治利益的盤算糾纏,豈不是更有趣?

周星馳到底有多重要

除了媒體的塑造,政治人物能否獲得公眾的支持,亦視乎他能否獲得公眾人物的支持。事實上,在每個人的心裏,總有一個「連XXX 等有才能的人都支持他,他一定什麼過人的特質了」。的而且確,每個市民無法示細心考察每個政治人物的表現,但對於在一些熟悉公眾人物,他們肯定較清楚他們的特質。例如,認識周星馳肯定較認識唐英年多,認為前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有才能的亦較唐英年多。因此透過公眾人物的站台開腔支持推薦,政治人物便意圖市民把「能幹」、「親和」等特質從公眾人物身上投射於他們身上。

另一方面,除了知名公眾人物的支持外,地方人物的支持亦非常重要,有助拉近政治人物與市民的距離。在香港,我們把區議會的議員視為樁腳, 而在台灣,樁腳的規模及影響力更為可觀,從直轄市長、直轄市市議員、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村里長, 一層層的連結,分配政治利益用以貫穿,形成一個龐大的利益綜合體。在香港,這樣緊密的關係或可見諸於建制派以不同的大小社團、同鄉會、不同省市的政協來操作。

電影裏的利益勾結

可是,在《選戰風雲》裏面,我們看到的是更簡單,更直接的利益勾結,莫里斯需要獲得俄亥俄州這個大州份的支持,才能確保勝出初選。本來,莫里斯並不屑以權位來換取當地一位參議員的支持,可是在史蒂芬以性醜聞以及選舉的不利形勢下,莫里斯結果以比敵方陣營所提供的國務卿更高的職位──副總統來換取其一向鄙視的參議員的支持,情節至此,莫里斯、史蒂芬之前曾堅守的政治原則蕩然無存。

蔡英文在最後的階段獲得風燭殘年的李登輝選前之夜站台,向深綠及中間的選民作最後的催票。當然台聯的政黨票能衝上10 ﹪亦拜此所賜,李登輝的舉動亦充滿了政治計算。至於馬英九,透過多個富商的站台,令不少民眾認為蔡英文上台的話,會拋棄九二共識,將造成經濟滑落。

最後,負面宣傳往往是選舉不可或缺的,而「感情缺失」往往是無可饒恕的過錯。

《選戰風雲》中的莫里斯亦有感情缺失的問題,與自己選舉陣營中的實習生莫莉發生了性關係。本來以為無人知曉,可是莫莉卻因此懷孕,並讓史蒂芬得知。由於醜聞對政治人物的殺傷力是如此巨大,甚至能結束他們的政治生涯,故此醜聞往往亦成為用以脅迫別人的把柄。當電影中史蒂芬處於絕境的時候,便利用莫莉與莫里斯不可告人的關係,經冷靜思量後反戈一擊,令到自己取替上司保羅成為幕僚長,及迫使莫里斯對他言聽計從。

同樣,唐英年的「感情缺失」經過傳媒多次追問後,終於公布參選前自行引爆,試圖控制政治損失的範圍,免得對手掌握更多證據後在關鍵時刻泄露而無力回天。

如何突顯參選人的清廉

台灣的總統選舉雖然這次被稱許為最理性的一次,但是國民黨在最後階段以宇昌案嘗試攻擊蔡英文為擔任在位期間公器私用,輸送利益予自己的親友,以突顯馬英九的清廉。案件在起初雖曾泛起不小的波瀾,但是國民黨涉嫌文件造假,最終未能造成打擊,但一些評論分析亦認金溥聰此舉剎住了蔡英文「三隻小豬」小額捐款的氣勢。

通往理想的必要手段,抑或放棄理想,不擇手段?

政治人物在選舉時高舉理想仁義的旗幟,對選民儼如許下莊嚴的承諾。選舉本來亦應讓是從政者向公民爭取認同,要求授權的神聖過程。但在現代選舉中,政治化妝、政治人物間交換利益、負面宣傳種種的元素卻屢見不鮮。

莫里斯在接受其幕僚建議交換條件時,滿懷感慨說出: 「每一回我所提出的下限, 卻都被迫修正, 但是, 這回絕不……」史蒂芬亦曾稱: 「我不必再耍卑鄙手段了我有莫里斯可以靠。」可是他們到最後都作出了徹底的妥協及卑鄙的勾結。回到香港,我們在2017 及2020 年可以普選,相信屆時的政治人物的選舉技巧,不會像現在這般拙劣。但在選舉文化、氣氛愈趨成熟之時,我們是否又甘願選舉淪為利益勾結、操盤伎倆、負面宣傳?人民在過程中卻成為手段,而非目的?

(標題為編輯所擬,原題「選戰果真是齷齪不堪?抑或是必要之惡?」;劇照由Golden Scene 提供)

文.郭永健

作者簡介:左翼21成員,曾以「大專2012」新界西候選人的身分參與「五區公投」,剛於去年12月成為工黨副秘書長,期望香港除了有政治民主,亦需要經濟民主,讓勞動者得以自主。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