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工黨主席 郭永健
八月初,民主思路召集人及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批評社會過度集中討論如何增建公屋,缺乏宏觀視野,更稱「無人想將香港打造為公屋城市」。數月前,擁有粉嶺高球場會籍的他亦在報章撰文,指出把佔地172公頃的粉嶺高爾場與劏房戶的住屋需要對立起來,是「打倒富人專利」及「民粹主義者的操作」。
諷刺地,無論是填海造地抑或房屋政策上,湯家驊、特首林鄭月娥、官商巨賈以之為師的新加坡,卻是名乎其實的「公屋城市」,組屋佔住宅總數73%,佔80%住戶數目。反觀香港,只有44%為公屋、居屋或夾屋單位,而住戶的比例則為45.6%,兩者均與新加坡有3成的距離。
同時,在2018年6月底,有近27萬宗公屋申請,當中15萬宗為一般申請,而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3年。公屋上樓無期,伴隨的劏房問題亦日益嚴重,9萬個劏房戶、20萬個劏房住客,包括4萬名兒童。5年以上屈居劏房等候上樓,便是該4萬名兒童的童年生活,影響他們學業以至人生發展。一個稍有同情心的人,亦不會如湯家驊說出「無人想將香港打造為公屋城市」等輕蔑的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