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交歡片案拘大學生
明報
A05 | 港聞 2008-03-10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有學生遺失USB 記憶體,內裏載有與女友親熱的性愛片段和個人履歷,有學生拾獲後經「人傳人」廣泛流傳,警方就事件昨日拘捕一名懷疑涉案的21 歲男子,案件暫列作盜竊案處理。
學生會促停止發布短片
港大學生會中央幹事會昨晚發表聲明證實事件,要求學生立刻停止以任何形式發布該短片,及把該短片刪除;學生會今天將召開評議會討論如何處理事件。
21 歲男子遭通宵扣查
據了解,警方接到事主的遺失USB 記憶體的報案後,經調查後,於昨日拘捕涉案的男子,他的身分為大學生。警方發言人證實,被捕男子21 歲,涉嫌盜竊罪名,至今日凌晨仍通宵扣查。
據悉,交歡短片流傳事件,始於事主在校內做運動時不慎遺失USB 記憶體,被另一舍堂的宿生拾獲,未幾即在校內另一個舍內流傳,在「一傳十、十傳百」下,逐漸至近日在互聯網上廣泛流傳,引起軒然大波。
而學生會的聲明中指出,事主危機意識不足,認為他有責任保管自己的物件,涉及個人私隱的更應該特別注意,保管載有私人履歷的USB 時,應該加密,避免個人資料落入不法者手上。學生會希望校方能夠為該名學生提供輔導,令他能盡快走出事件的陰影。
批評港大生不尊重私隱
聲明批評,指從是次事件可見港大學生對尊重他人私隱的意識薄弱。又說︰ 「由於短片曝光的關係,(事主)將來在宿舍中,必然會受到宿友們的奇怪目光,試問一位大學生又怎能承受這樣大的壓力呢?如果各位同學是那位當事人的話,又會不會想自己的私隱暴露於所有人眼前呢?」
「盼警汲取鍾亦天事件教訓」
港大學生會主席郭永健表示,對於懷疑有同學被捕,希望警方汲取鍾亦天事件教訓,能小心處理。學生會至今未知道受害學生是誰,亦沒有接到求助,會繼續就此作出跟進,今日會與成員開會討論如何善後。
同學:散播是意料中事
明報 A01 | 港聞 2008-03-09
本報記者日前到短片男事主所屬舍堂附近採訪,部分學生坦承聽說過交歡短片流傳一事,但大多數宿生都聲稱不知情。記者曾向一班為數約10 人的宿生查詢,有宿生立即申明「不清楚」,但背後即有人竊竊私語,向同伴笑言:「問你呀! ×× (該宿舍名稱)Edison(陳冠希洋名)喎!你識唔識?」亦有人表示聽過,之後急步離去,不欲多談。
就讀護理系2 年級的關同學說,社會不應期望大學生有較高的道德標準。化學系3 年級生利同學認為現時社會風氣並不純樸, 「好多人都上色情網站,upload 色情照片或短片」,有人拾遺不報且散播同學的私人資料,亦是意料中事。
教育界議員張文光不認同以上看法,他稱大學生受過高深教育,把別人的私隱流傳出去,是不能接受的行為。「社會有理由要求大學生的品格高尚,拾獲『手指』後發放其中短片,不僅是偷竊罪行,更是品格和品味問題!」於港大法律系畢業的立法會議員鄭家富說,這事件相當不幸。他認為不尊重他人私隱不是個別大學的事,而是源於社會文化風氣。「網上發放資訊根本無成本,又自恃不會被發現或被捕,所以肆無忌憚!」他說,雖然現時並無法例明文規管網上的資料傳送,但學生有責任自律,亦建議政府應從伺服器入手,完善關於網上收發資料的法例及加強執法。
港大學生會會長郭永健認為大學生已是成年人,私生活無可非議,但應小心保存個人資料,而取去他人「手指」及發放當中短片,則屬侵犯他人私隱的不當行為。
諗計自救學生合租板間房
星島日報 每日雜誌2008-03-03
宿位不足,校方想盡辦法解決,學生也各出奇謀。與同學合資租屋住最常見,但租金不斷上升,很多學生都吃不消。中原地產代理王先生說,「本來有不少大學生租住黃埔花園,但最細的四百多方呎單位,這一年間已加租一千元,達九千五百元,大學生租客少了很多。」
港島區的租金飆升更厲害,港大學生會會長郭永健坦言,校方已租用西環私人樓宇單位作學生宿舍,如西環華明中心,但依然不足,部分同學就在同區合租舊樓單位,「通常數人合租四百方呎單位,現在租金貴,便六七人逼在一個細單位,也有二人合租一間板間房。」
開校巴綫遭投訴
他說,非本地生數目不斷增加,令本地生宿位更形短缺,住在新界的同學,每朝要提早很多返學,否則常擠不上車。「去年學生會曾聯絡旅遊巴公司,開辦私人校巴綫,由旺角接載偏遠地區的同學返港大,但只辦了兩日,因為有專利巴士公司投訴,運輸署指學生會不符合申請校巴士綫的條件,除非校方出面申請。」
前科大學生會臨時幹事會負責人劉偉健說,曾構思成立私人巴士綫往返九龍塘及科大,「由彩虹乘小巴到學校本來不過十五分鐘,但小巴不足,常要等車半小時至四十五分鐘。」他說臨時幹事會沒有學生會法人的身分,未能與私人巴士公司簽合約,具體計畫要等下屆學生會
成立後再決定。
被逼冒險「屈蛇」
有中大學生更指,內地生愈來愈多,但宿位不夠,「屈蛇」情況漸多,「中大比較偏僻,私人樓選擇不多,而且路途遙遠,加開巴士綫亦不太可能,只好『屈蛇』,有些同學連續屈數月,但校方會『打蛇』,被捉到會接警告,甚至處分。」
一張紙n 種可能
舍堂教育應否改革- 2007香港大學學生會評議會周年辯論
一直以來,香港大學的舍堂在不少地方上都遭人抨擊,亦有不少人指出其流弊之處,故此不少人都會深感香港大學的舍堂教育急需改革。但是我們如果單單從問題著手,而不去探討舍堂教育的目的的時候,便會「只見樹,而不見林」。因此,要剖析這個題目的話,我們便應想想舍堂教育的目的為何,然後再探究其現況,是否妨礙我們達到了目的。最後,我們就應實是求是、大刀闊斧地改革,而不是再受所謂「傳統」的框框所限。
舍堂教育的目的
舍堂教育的概念源自英國劍橋牛津等大學的「學院制」。而學院制設立的目的,根據金耀基的說法,就是「使不同學科的同學間有對話,這種對話是經常的,是較不拘形式的,也因此自然會形成一種知識性、社羣性與文化性的溝通,這不但有更多的可能性使書院成為一有機的『學人社會』,且有更多的可能性幫助學生發展其『德育』。我這裏所謂之『德育』是指學生的『品性之養成』,而不是指一種狹隘或觸斷的政治上或宗教上一派一宗的思想或教條的洗禮。」[1]。而據金所引述邱白勒的說法,書院的理念是為年輕人「提供一個可以獲得整個生命的最大可以獲得整個生命的最大可能的快速成長的情境」。
由此觀之,舍堂教育實在源自一個宏大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