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評議會的周年辯論題目為「GPA偏低影響同學就業競爭力」。
有關此問題,本人相信不少評議員都會提出他們所見到的個案以至同學在此之下的苦況。幹事會亦就著此問題與校方多番交涉,可惜在解決的辦法上卻沒有太大的進展。有關雙方的論據,不少的評議員都會提及。故此,本人無意重覆上述的有關內容。相反,本人希望就此辯題反映出背後所代表的高等教育的意識型態。
本年評議會的周年辯論題目為「GPA偏低影響同學就業競爭力」。
有關此問題,本人相信不少評議員都會提出他們所見到的個案以至同學在此之下的苦況。幹事會亦就著此問題與校方多番交涉,可惜在解決的辦法上卻沒有太大的進展。有關雙方的論據,不少的評議員都會提及。故此,本人無意重覆上述的有關內容。相反,本人希望就此辯題反映出背後所代表的高等教育的意識型態。
校長、各位教職員、各位同學:
大家好,我是今屆香港大學學生會會長郭永健。一般來說,不少人在開學禮致辭時,都會對各新生祝賀,祝賀他們進入了大學,並進入了香港所謂的最高學府。他們亦大多會說,進入了大學標誌著人生一個新的階段的開始。
但是,我在這裏並不為大家感到高興,反而為大家感到難過。
首先,在座各位多數都是從香港殘酷的考試制度中脫穎而出的優異學生。大家告別了會考及高考後,都認為會告別了緊張的學業生活,並憧憬大學的生活會能讓大家自由自在地造學問。但令人難過的是,現在大學的考試測驗功課作業並不會比中學為少。在短短三個月的學期,一科可以有三次考試測驗,每星期都要交功課及上導修課。我想,我這樣說一定會令你們大吃一驚。
刊於學苑二零零八年六四特刊《悼亡書》
http://www.undgrad.hkusu.hku.hk/publications/SPECIAL/20080603_64SPECIAL.pdf
一直以來,香港大學的舍堂在不少地方上都遭人抨擊,亦有不少人指出其流弊之處,故此不少人都會深感香港大學的舍堂教育急需改革。但是我們如果單單從問題著手,而不去探討舍堂教育的目的的時候,便會「只見樹,而不見林」。因此,要剖析這個題目的話,我們便應想想舍堂教育的目的為何,然後再探究其現況,是否妨礙我們達到了目的。最後,我們就應實是求是、大刀闊斧地改革,而不是再受所謂「傳統」的框框所限。
舍堂教育的目的
舍堂教育的概念源自英國劍橋牛津等大學的「學院制」。而學院制設立的目的,根據金耀基的說法,就是「使不同學科的同學間有對話,這種對話是經常的,是較不拘形式的,也因此自然會形成一種知識性、社羣性與文化性的溝通,這不但有更多的可能性使書院成為一有機的『學人社會』,且有更多的可能性幫助學生發展其『德育』。我這裏所謂之『德育』是指學生的『品性之養成』,而不是指一種狹隘或觸斷的政治上或宗教上一派一宗的思想或教條的洗禮。」[1]。而據金所引述邱白勒的說法,書院的理念是為年輕人「提供一個可以獲得整個生命的最大可以獲得整個生命的最大可能的快速成長的情境」。
由此觀之,舍堂教育實在源自一個宏大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