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堂教育應否改革- 2007香港大學學生會評議會周年辯論

作者:

分類:

一直以來,香港大學的舍堂在不少地方上都遭人抨擊,亦有不少人指出其流弊之處,故此不少人都會深感香港大學的舍堂教育急需改革。但是我們如果單單從問題著手,而不去探討舍堂教育的目的的時候,便會「只見樹,而不見林」。因此,要剖析這個題目的話,我們便應想想舍堂教育的目的為何,然後再探究其現況,是否妨礙我們達到了目的。最後,我們就應實是求是、大刀闊斧地改革,而不是再受所謂「傳統」的框框所限。

舍堂教育的目的

舍堂教育的概念源自英國劍橋牛津等大學的「學院制」。而學院制設立的目的,根據金耀基的說法,就是「使不同學科的同學間有對話,這種對話是經常的,是較不拘形式的,也因此自然會形成一種知識性、社羣性與文化性的溝通,這不但有更多的可能性使書院成為一有機的『學人社會』,且有更多的可能性幫助學生發展其『德育』。我這裏所謂之『德育』是指學生的『品性之養成』,而不是指一種狹隘或觸斷的政治上或宗教上一派一宗的思想或教條的洗禮。」[1]。而據金所引述邱白勒的說法,書院的理念是為年輕人「提供一個可以獲得整個生命的最大可以獲得整個生命的最大可能的快速成長的情境」。

由此觀之,舍堂教育實在源自一個宏大的理念。

雖然事實上,舍堂的理念與學院的有所不同,但是簡單來說,大家都會認為舍堂是讓人學習獨立,與別人相處,變成一個較全面的人。

上述是為理想的舍堂教育。如果大家對此亦有所追求的話,今天所談的改革就應以此為目標。

現時舍堂教育的特徵/問題

基於現時港大存在著十六間舍堂,而每間舍堂的文化亦有所不同,因此只能從外部的特徵來探究當中的問題。

1. 激烈的舍際體育比賽

相信無人會否定舍際體育比賽是現時眾多宿舍推行舍堂教育的平台。他們會認為這樣會帶來搏盡、團結,提升全舍堂的士氣。

無可否認,體育的而且確是一個容易團結全舍堂的工具。大家會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敵人」,以及由此製造出來的「英雄」。此外,運動亦讓大家有一個經常的練習、經常性的接觸來為大家建立共同的回憶。正是運動有如此的特性,它才會在舍堂教育中佔著一個不可動搖甚至是獨尊的地位。

本來,工具本身是中性的,並無好與壞之分。但是,「量變則質變」[2],過份著重舍堂間的競爭,投放了過多的時間、過多的人力,變會使之變成了「吃人」[3]的工具。體育本來應有的公平競技、良性競爭體育精神,變成了耍手段、利誘體育人才住宿,練波以致發展不平衡等不良風氣。但是更為嚴重的是,一些舍堂為求達到全宿舍的「團結」或是「共同回憶」,要求所有的堂友都要參與體育,一起練習,蔑視了堂友本身原有的興趣及喜好。這樣犠牲了舍堂的多元化,使到了堂友不能互相學習,從而互相得益。

2. 強迫參與的制度

現時不少舍堂的宿生會都會以點名、重新取錄(Re-admission)的方法來強迫堂友參與各樣大大小小的活動,或是以朋輩間的壓力來使到堂友儘使並非情願也要參加。前者固然是十分不可取,因為整個大學教育的理念都是強調同學的自主性,如果連參與活動也是強迫或是負帶後果的話,那麼不是使人倒退回中學甚至小學嗎?而後者縱是非強迫,但是當朋輩的壓力在一個高尚的「舍堂教育」、「付出」、「搏盡」等名義下進行,合理化為一個強大的力量,使任何人亦要屈服,否則只有黯然離去。

這樣有助我們變為一個更完全的人嗎?

現時面對的挑戰

1. 非本地生數目增加

近年本地生數目不斷增加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不少舍堂對招收更多的非本地生都表現十分抗拒,避之則吉。他們所持的理據就是害怕失去傳統、使舍堂精神沒落。故此,一些新成立的舍堂因為對沒有一些「傳統」的包袱,反而較舊有的舍堂更受非本地生歡迎。

在此,我不禁問:既然現有的傳統制度是不容於國際化的大環境下,你們為什麼不作出改革,而要排擠非本地生,固步自封,來死守自己的「傳統」呢?

2. 大學生身份的轉變

大學生在社會上的地位今不如昔已是老生常談,在此我並不贅述。大學生畢業後所面對的競爭愈來愈大,加上引入學分制,他們不得不追趕GPA而求得一好工。除了GPA外,他們也要爭取出國交流及實習的機會,以增加個人閱歷。在此情況下,你們又怎能奢侈地要求他們把整副心思放在舍堂裏,然後「摶盡無悔」,甚或至「浪漫」一番呢?

以上的挑戰所帶來的沖擊是不容大家忽視的。如果大家繼續昧於事實,而不去作出改革,我相信舍堂的精神將會消失殆盡。

改革之道

相信以上番話不少人都會不以為然,他們會提出:「以往某某大仙也不正是這樣嗎?他能做到,為什麼你不能呢?」,抑或是「舍堂教育對我有很大的益處,所以對你也有益處」。但是很簡單的道理,就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以自己的準則而放諸四海,不就是讓舍堂教育以工廠倒模似的製造一個又一個的「大仙」嗎?這樣造成的便是「他人即是地獄」(“Hell is other people”)[4]

另外相信有人說你們這些人只懂批評,而不懂提出改革的方法。但是即使沒有其他途徑來推行舍堂教育,而現今僵化了的舍堂教育又只會成為個人思想的桎梏,個人發展的桎梏,彼此交流的桎梏,不是也應該把人從中釋放嗎?如果要犠牲一小撮人的主體性來成全主流的看法及全舍堂的「團結」,這樣的團結又是否道德?

在此,本人認為應該根據以下原則來推行改革:

1. 不再以體育競爭為綱,應該鼓勵更多由堂友自發舉辨活動。可行方法如放棄以參加體育項目為堂友的基本要求,減少體育隊伍數目等。

2. 以更高層次的目標為舍堂的共同目標,如關心社會、培養成世界公民等。

3. 包容並蓄,乘著國際化的契機,發展為國際文化不同滙聚的地方。

「創造我們的理想,尋找應走的道路。開放胸懷擴闊眼界把步邁。毋忘世界,毋忘祖國心仍猶在,你我同心協力把路開。」

謹此以學生會會歌互勉。

香港大學學生會
大學事務秘書(二)

郭永健

[1] 金耀基:〈簡論大學〉《港大六十六-前曕與回顧》(香港:香港大學學生會,1977),頁8-18
[2] 唯物辯證法中三个基本規律的質量互變規律。
[3] 借魯迅的<<狂人日記>>中「禮教吃人」的概念。
[4] 薩特(Jean-Paul Sartre)的戲劇《間隔》(Huis-clos,又譯《密室》)中為人熟悉的台詞。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