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健:新移民惹的禍?

作者:

分類:

原刊於信報論壇:http://forum.hkej.com/node/105520

最近由社運人士及立法會議員范國威、毛孟靜等人在8月底發起提出反融合拒赤化及要求梁振英下台的聲明,因聲明的部分內容,把本港的房屋、生活空間等問題,歸咎新移民而引起爭議。最後,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及一些社運人士因而退出了聯署。

有關聲明的部份內容如下:

「由回歸至今,每天約150人,已有超過70萬內地人取得單程證來港定居,因此港人的平均居住面積越來越小。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取回單程證審批權,減少輸入人口,以『源頭減人』的方式針對房屋問題的核心。」

聲明指出因為單程證導致香港人均居住面積下降,但事實上有是否真確?「源頭減人」又是否針對房屋問題的核心?

翻查政府的數據,在過去十年,整體公屋單位租戶(包括租者置其屋的公屋租戶)的實際人均室內樓面面積由約11.3平方米上升至約12.9平方米。如果我們認為不少家庭團聚的新來港人士都是經濟價值低、佔用社會資源而居住在公屋的話,公屋租戶的人均面積倒沒有因此而減少。至於私營房屋,卻因政府沒有收集相關數據而不能作出比較,但相信亦影響甚微。

事實上,近年我們較多聽見的是內地資金對香港樓市的影響,而非上述的人均居住面積因單程証而下降。2011年,現任的房屋局局長,當年的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張炳良便指出,本港樓市已成為全國性市場,估計有四成新落成住宅是由內地人士購買,直言內地購買力扭曲了本港住宅需求,需要設法限制境外人士買樓。

因此,當「人均居住面積因單程証而下降」的言論一出,不少人均摸不著頭腦。現實情況是,內地富豪在西九龍、西半山等大手購買凱旋門、天匯等數千呎的單位,甚至不惜支付境外及雙倍印花稅的,另一邊廂,我們看到不少為家庭團聚的新移民卻屈膝劏房。這不正是「富者越陌連阡,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境況嗎?貧富懸殊導致房屋資源分配不均才是香港房屋問題的真正核心。

此外,有社運人士在退出聯署後,指出家庭團聚無論如何都是基本人權,卻認為新移民家庭應有權在能照顧自己的基礎下團聚,在綜援等福利政策下加別的條件,讓一些自己都不能照顧又北上娶妻的人不負責任的成本增加。

以上論點令人嘖嘖稱奇,既然贊同家庭團聚為「基本人權」,又為何主張經濟條件設限?

基本人權,意指每個人都享有某些權利,如每個人都有生存的權利,每個人都有被視為「人」、要求以「人」的方式被對待的權利。基本人權應超越國家、文化、社區,是與生俱來的,是天賦的。家庭團聚作為基本人權,應在合理的輪候期內,讓港人子女和配偶來港。

姑勿論當年不少基層在工業北移後失業或在職貧窮,儲蓄有限而北上娶妻的社會脈絡,

以「不負責任」等標籤新移民的手法不正是與政府同出一轍嗎?現有的政策已限定居港七年才合資格申請綜援等社會福利,導致無數的家庭慘劇,我們又是否要因「仇視內地人」的潮流下再次令同是香港人的家人無故當災?

假使我們要認真討論香港的人口政策,便需要一一審視不同的移民政策,包括工作簽證、投資移民、優才計劃等,並檢討如何讓移民融入本地社會,而非依靠錯誤的推論來怪罪錯誤的群體。

工黨副秘書長
郭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