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租置計劃無助解決樓市問題——回應王于漸〈改革資助房屋有理〉

作者:

分類:

租置計劃無助解決樓市問題——回應王于漸〈改革資助房屋有理〉
信報財經新聞
P17 | 讀者之聲 | 讀者來函 | By 郭永健 2011-05-28

王于漸教授〈改革資助房屋有理〉(刊4 月6
日,下稱「王文」)一文提到的改革資助房屋,實際上就是恢復租置計劃及毋須補價賣斷居屋,把所有公屋、居屋市場化。王于漸的理據是出售所有資助房屋來增加「上車盤」的供應,以降低「上車盤」的價格來紓緩需求。

王文開首提出過往市民的生產力提高,人力資本增值,不少人都可以在升勢前置業。不過,根據運用統計處的數字而計算得出來的數字,過往十年人力資本增值勝過之前十年,回歸後十年亦勝過回歸前十年。政府的經濟分析及方便營商處2010
年第一季的經濟報告亦作出同樣的結論。可是,即使生產力上升,香港人的實質工資沒有相應增長,貧富兩極差距擴大,顯然是勞動所得的分配極為不合理。故此,把市民未能置業歸咎於生產力升幅減少是沒有根據的。

現在,王教授重提租置計劃來增加「上車盤」數目以圖紓緩需求,甚至「消除部分重建置業階梯的障礙、增加地產商興建上車盤的誘因」,以及「置業階梯重建後,無樓的市民才可望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分一杯羹;發展的機會無窮,有樓便可有更多的選擇」,無疑只是一廂情願之說。

在現時全球資金泛濫,內地發展急速及外滙管制放鬆下,單單一個香港的房屋數量,又怎能滿足投資或炒賣的「需求」?事實上,即使把所有的公營房屋、資助房屋市場化,原有的住戶亦有其居住需求,即使有些公屋的「富豪」能出售公屋而購入私人樓宇,都只是不同樓宇種類之間的重新分配,總需求與總供應量亦沒有因而有任何變化。

此外,售賣公屋而獲政府補貼後的住戶,將會流向原有的私人市場,推高私人樓宇價格,同時帶動原來公屋的價格,減低了市場化後公屋令「上車盤」增加因而價格下跌(如有的話)的效應。加上,公屋居屋的市場化將會引起資金的覬覦,引來額外的「投資需求」,難以降低「上車盤」的價格。

租置計劃也有違公屋為低收入人士提供棲身之所的原意。現在公屋的輪候名冊申請人數超過十五萬,不少市民等待多年仍未能「上樓」。推行租置計劃只會減少可以出租的單位數目,惡化現時輪候的情況。

總括而言,政府現在的當務之急,是照顧市民的住屋需求。除了增加土地供應,政府更應興建大量公屋,配合居屋的興建,加快公屋的流轉,讓更多的基層市民能夠入住公屋,減少基層居住私人樓宇的租金開支,改善他們的生活質素。

若政府反其道而行,重提公屋的市場化,公屋住戶或會在出售公屋時獲利,但長遠來說只會做成大部分的住宅完全依賴市場規律及其投機性質。而政府在失去支配任何住宅的能力的時候,將難以在公共政策層面解決住屋問題,以至公屋作為手段解決各樣貧窮問題。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