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健:「長遠房屋策略」能否真正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

作者:

分類:

房屋問題作為特首梁振英施政綱領中的重中之重,上任伊始便成立了「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恢復自一九八七年提出,但在二零零二年起停頓的長遠房屋策略。長策會經過多次會議後,將會起草諮詢文件,並在九月初進行三個月的公眾諮詢。但觀乎長策會的職權範圍,以至多會議的討論內容,難以令人信服房屋問題能夠得到解決。

殖民管治思維下的高地價政策

香港的所謂的房屋問題,包括公共房屋及資助房屋的數量不足、私人樓宇價格遠高於負擔能力的問題,實在是港英政府在其殖民管治思維下高地價政策做成的問題。在殖民地之初,英國便以《殖民地章則》來要求各殖民地的政府必須收支平衡、量入為出。而在殖民地後期,面對九七年中國收回香港的期限,政府更難以推行長遠及徹底的政策,包括任何福利及房屋的政策。同時,殖民地政府在維持其管治的穩定下,必然首重於維持社會上層的利益,對於社會的底層,除非危及其管治,如六七騷亂後揭示的社會問題,政府一般都任由其自生自滅。在此情況下,政府當然不會推行累進形式、較高稅率利得稅制,薪俸稅的標準稅率亦維持在較低的水平。但在各樣的社會開支增加情況下,以地價收入來維持其收支平衡便變得異常重要,現任的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更將之讚譽為『營造出港式財政神話——即低稅制下的「類福利國」』。

高地價政策令到社會不公

在高地價的政策下,物業價格及租金的水平高企,蠶食了營商者及市民的收入,助長了地產商的利潤,並以其地產的收益吞併不同行業的企業,成形了今日的壟斷地位。除了在工業發展時期,公營房屋作為社會工資(social wage)來補貼當時輕工業的中小企以降低生產成本外,後期的公屋需求上升更源於私人樓宇樓價租金上揚,導致市民難以負擔。資助房屋,如居者有其屋、夾屋更是政府充當發展商,以提供低於市價的折扣為名,賺取中下層市民的金錢以資助政府興建公屋的建築費用。在不合理的市價為基準下,「資助置業」、「公屋依賴政府福利」、「公屋富戶濫用資源」等標籤甚至污名,使社會忘卻房屋政策上的不公義。

即使有論者指出高地價政策有助內地港資企業賺取的資金回流香港,高地價政策加重市民的住屋負擔,降低居住質素外,更使地產財團壟斷各行各業、破壞香港的競爭環境,令到產業單一化。除此之外,香港銀行業務以至社會整體的金融財政風險,更容易受到地產市道的影響。在缺乏實質的工業下,地產市道泡沫的爆破將會影響各行各業,以致香港的實體經濟。

梁振英延續殖民地管治思維

梁振英上任一年內,並沒有就以上結構性問題提出任何解決的方向。 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只是推算香港的住屋需求、香港的土地供應及公私營房屋未來的興建量等。至於現有公共房屋的模式是否過時,政府的土地政策是否有助香港長遠的經濟發展,均不見在長策會或政府的施政綱領有絲毫著墨。即使政府過往一年,推出各項壓抑樓市的措施,亦未有絲毫動搖現在不合理的體制。可是,政府卻把現時的房屋簡單歸咎為供應不足,作出各樣新市鎮發展、填海等製造土地的大計,面對一大片半開發半廢棄的「棕土」地帶,以及發展商囤積居奇的農地,政府卻視而不見,不敢動地產商及原居民利益分毫。

總括而言,梁振英的土地、房屋政策並未擺脫過往殖民地的思維,正視高地價政策對香港產業發展、競爭環境、財富分配及經濟發展等禍害。有尊嚴的居住環境對香港市民來說,仍是遙遙無期。

工黨副秘書長 郭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