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健:「明日大嶼」為誰而建?

作者:

分類:

星期三,特首林鄭月娥提出其任內的第二份《施政報告》,當中最為人爭議的便是「明日大嶼」計畫。

由土地大辯論開始,不少人便質疑是假諮詢,只是為政府屬意的選項加上民意支持的外衣。政府曾聲言沒有預設立場,可是在諮詢的中期,林鄭月娥便表示個人支持填海,亦聲稱是政府一直推動的方案之一。當時有報道便指出,林鄭已有其土地議程,曾向土地專責小組表示不論諮詢結果如何,「要做的一定會做」。為配合政府的填海計畫議程,不少親政府的智庫更粉墨登場,製造輿論,指出東大嶼填海一千一百公頃並不足夠,需要二千二百公頃才能滿足發展云云。

耗資萬億公帑在所不惜

結果,未待十二月的諮詢結果出爐,「東大嶼都會」計畫化身為「明日大嶼」,而「公私營合作」計畫變身為「土地共享先導計畫」,雙雙在今年《施政報告》中現身。同時,政府更順應「民意」,在一千一百至二千二百公頃中間落墨,落實填海一千七百公頃。

政府指出:「爭取首階段的填海工程於二○二五年展開。通過填海所得的土地儲備,可規劃用作興建二十六至四十萬個住宅單位,供七十萬至一百一十萬人口居住,其中七成為公營房屋。預計首階段的住宅單位可在二○三二年入伙。」

翻查政府現行土地供應措施,政府預計現在至二○三八年,將會有六十二萬的房屋單位供應,而香港人口高峰期為二○四三年,達到八百二十二萬,較現在增加八十八萬人。以每戶二點七人計算,新增人口約需要三十三萬個單位,計及現在十五萬包括居住在劏房的輪候公屋一般申請,以及住戶平均人數下降而增加的十萬個單位需求,都只是五十八萬個單位需求。現行土地供應措施理應足夠滿足以上需要。如果加上新界北發展區的七百二十公頃,政府預計容納二十五點五萬或三十五萬人,更可滿足現時十二萬的單人公屋申請。

因此,「明日大嶼」所提供的二十六至四十萬個住宅單位,又是為誰而建呢?有人提出,計畫容納七十萬至一百一十萬人口,與二○二五年至二○三二年「單程證」的配額七十七萬人相若,但單程證來港人口應早在統計處的人口估算當中,而上段的分析,便已解釋現行土地供應措施足以滿足供應。

與內地融合 港人移灣區

從此看來,「明日大嶼」並非為滿足住屋需求而建,更大的理由是為了讓香港進一步與內地融合,配合所謂的大灣區發展。除了讓不受香港政府「歡迎」的服務北移,包括民建聯劉國勳曾提出在大灣區興建公屋予港人居住,及工聯會提議讓港人在大灣區安老外,亦是讓內地富有階層、企業進一步到香港,「明日大嶼」土地能讓內地發展商分一杯羮、建成的私人單位用作富人窖藏財富,而商業設施則為滿足中資機構的需要。近年,中資購入不少香港核心商廈,而去年全年中資佔中環寫字樓新租約比例達百分之六十四點二,按年增加十三點二個百分點,創自一三年有記錄以來的新高。這便是政府聲言要「促進區域內人才、物流、資金等各生產要素自由流動」。

由是觀之,對於中港的利益階層而言,「明日大嶼」事在必行,即使花費近萬億公帑,仍然在所不惜,因為花費的是公帑,換來卻是他們的龐大利益,一般市民所能分享的就只有殘羹冷飯。

政府必定以「明日大嶼」中房屋發展七成為公營房屋來反駁上述說法。可是,「明日大嶼」十多年後落成,屆時政府或會更改政策。一九九五年政府的顧問建議屯門青山公路的前掃管軍營六成半房屋單位作公營房屋,還有「政府、機構或社區」用途及休閒用地,但多次改變規劃後便變成全數豪宅及哈羅香港國際學校。屆時政府或以公屋輪候情況紓緩,而大幅削減比例。即使保持七成公營房屋,亦可能只是佔少量房屋用地、密度極高及位處邊陲!

總結而言,「明日大嶼」,港人利益闕如!

郭永健

工黨主席

星島日報 2018-10-12 A17 | 每日雜誌 | 工字出頭 | By 郭永健 「明日大嶼」為誰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