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健:房屋政策不分優次 劏房基層依然無助

作者:

分類: ,

「反送中運動」以來,北京一直視香港房屋問題為社會深層次矛盾,導致民怨爆發。因此,今年《施政報告》的土地房屋政策,便成為各界的焦點。可是,林鄭月娥提出的土地房屋措施,卻沒有聚焦幫助劏房基層,反而令他們的處境更為困難。

增基層上樓時間 增住戶租金負擔

首先,施政報告建議房委會積極部署,加快出售現有39個「租者置其屋計劃」屋邨中,約有4.2萬個未售出單位,完全是焦點錯置。政府解釋這個政策是用來「進一步滿足公屋租戶的置業訴求」,可是本來現有租置屋邨內的公屋租戶,便有多項置業選擇,包括以市價兩折購買居住中的單位,以綠表購買綠置居、新居屋、二手居屋或其他租置公屋。更有消息指政府考慮以補償金額等鼓勵無意購買單位的租戶遷出。相對劏房家庭的住屋需要,他們的置業需求明顯並不迫切,但此措施卻減少公屋戶流轉至居屋及租戶調遷費時,而增加了基層上樓的時間。

此外,大幅放寬未持有物業者的按揭成數,更只會令到樓價上升,而且帶動租金上升,包括一些小型單位的租金,將會加重市民,包括輪候公屋的住戶的負擔。現時,所謂的「首次置業人士」名不副實,實質定義是「簽署買賣合約時未持有香港住宅物業的永久居民」,未必真的是人生中第一次置業的人士。即使一個資深投資者,在市場中有多次買賣紀錄,在簽約時並無持有香港住宅,仍屬於「首次置業人士」,導致不少近親以物業轉名的形式避稅。政府未有堵塞這漏洞,反而大幅放寬按揭成數。

雖然林鄭收回私人土地作百分百公營房屋,但除了7公頃的寮屋區私人土地較為確定外,施政報告提及的160公頃較接近現有基建設施的棕地仍存在不少變數。而且,使用《收回土地條例》興建公屋及資助房屋,本來就是政府的應有之義。但同一時間,政府繼續惹人懷疑為官商勾結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以及拒絕收回剩餘的140公頃的粉嶺高爾夫球場。

林鄭推行「送中惡法」,致令極大民憤,而她這次所謂處理深層次矛盾的施政報告,仍然囿於既得利益集團,未能大刀闊斧,從根本解決問題。如果林鄭希望以這份施政報告來迴避五大訴求而消弭民憤的話,實在是癡人說夢。

作者是工黨主席

刊於2019年10月23日明報